當前,文物保護與城市更新有機融合已成為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文保市場正從“搶救式修繕”向“系統性更新”轉變。中鐵七局緊跟國家關于文化遺產保護與城市更新融合發展的步伐,深入探索古建保護新路徑,依托溱洧水城保護與城市更新項目,應用“八大作”傳統技法,融合現代工藝與數字建造技術,推動古建施工領域形成傳承與創新協同發展的新局面。
古建營造技藝“八大作”,源自對故宮等傳統建筑修繕技藝的系統總結,是中國古代匠人千年實踐的智慧結晶,包括土作、搭材作、木作、瓦作、石作、油漆作、彩畫作、裱糊作八大門類。溱洧水城項目團隊用時8個月到北京、山西、江蘇等7省市走訪調研30余家古建單位和100多家材料廠,系統梳理了古建施工經驗和材料應用路徑。同時邀請來自國家文物局專家庫、省級古建研究機構及知名景區設計單位的12名專家常駐現場,圍繞榫卯結構、斗拱節點、傳統地仗等關鍵技藝開展專項培訓,為“八大作”的精準實施筑牢人才和技術支撐,并充分運用BIM建模、激光測量、群塔模擬、數字工藝庫等現代科技技術,實現從方案推演到現場施工的全過程精細化、可視化和標準化管理。
在溱洧水城項目建設過程中,“八大作”不僅是一道道技術工藝,更是對文化傳承、工程品質與工匠精神的高度融合。在土作施工運用上,項目堅持傳承古法夯筑精神,精準配比石灰、黃土與卵石,層層夯實、道道壓實,7000多平方米的夯土地基施工鋪陳城之根脈;依托搭材作的傳統工藝,項目因構而設、靈活調節腳手架布設,實現結構復雜區域的精準包裹與安全作業;針對“百藝之首”的木作工藝,項目精選巴布亞新幾內亞黃菠蘿格木材,通過3D建模還原結構邏輯,結合匠人代代相傳的模數口訣,木構之間全部采用傳統榫卯連接,安裝全過程控制在毫米級誤差范圍內,三個月高效完成了東門水甕城四座木樓3000余立方米大木構架;瓦作是傳統建筑中砌磚墁地瓦瓦的營造技藝,在古城內隨處可見,墻垣抹飾、磚雕等盡顯匠心精工;而石作在溱洧水城施工中量大面廣,從臺基、柱礎到臺階、欄桿,從圍欄到門前“戶對”,40余種構件、數萬件石材,各歸其位、毫厘不差;油漆作在古城中主要采用木蠟油與傳統地仗兩種工藝。地仗中的“一麻五灰”須依次完成十余道工序,每一步都要手工打磨,精準打底。木蠟油則以天然材質還原木肌之美,防蟲耐候,持久如新;彩畫作賦予古建深厚的歷史底蘊,項目在延續傳統手工技藝的基礎上,融入現代繪圖軟件精修圖樣,通過數字化手段提升精準度與標準化水平;裱糊作主要用在古城修繕中,項目精選苧布、魚鱗紙等天然材料,依古法工藝進行制糊、除塵、裱紙、撒魚鱗、蓋面等環節處理。
在溱洧水城,中鐵七局憑借對“八大作”技藝的精準復刻與現代技術的融合應用,為古建施工提供了可復制的工程樣板。接下來,中鐵七局將以溱洧水城為起點,深耕文保市場,努力打造古建板塊品牌,為企業拓展文旅融合新賽道奠定堅實基礎。
(中鐵七局黨委宣傳部編發)